對話  

 

我覺得這幾年好像越來越常聽到「我們應該要讓雙方有更多機會對話」這一類的評論。

好像對話就是可以開啟解決問題的鑰匙。我其實也沒有要否認這一點,

但是或許更重要的其實是前面那一句,雙方必須「站在互信、互重的礎石之上」。

 

網路、電話、影像,現代科技讓溝通變得更迅速也更容易,

但是也意味著我們在回答之前能夠思考的時間更少。

有時候,我聽到一些針對對方問題所提出的回答,

但是仔細分辨,也不過就是對於自己信念的捍衛,對對方想法的反駁,

沒有提出任何建設性的建議。

 

「你沒有站在我的立場替我想。」是一種很常聽到的分辯,也經常是事實。

說話的人之所以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,或許正是因為少了「互信」和「互重」。

如果我相信某個人不會出於惡意來攻擊我,我對於對方的語言文字的解讀很可能會不一樣。

如果我相信一個人為了攻擊我,什麼話都說得出來,

那麼我可能就會亡斧意鄰,覺得對方每句話都別有所圖。

更慘的是,有些為反駁而反駁的,仔細觀察的時候,

我會不由得覺得那根本是說話者自己的心理投射。

換句話說,因為發言者自己覺得自己在那樣的情況下必然會有某種心態,

但是其實對方根本沒有那樣的意念;

甚至,有時候我懷疑發言者根本是出於嫉妒,

也許是嫉妒對方先前的發言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,

也許是嫉妒對方先得到了更多的物質資源。

但是他甚至沒有感受到自己的嫉妒,不瞭解自己的投射,不瞭解自己的價值觀哪裡被挑戰,

他只是看到了,覺得不高興,於是做出了情緒性、攻擊性的發言,

並且深信自己是在捍衛自己的價值。

 

作為一個觀察者,我會懷疑,如果我是當事者,究竟該怎樣面對這樣的人?

因為那個攻擊對方的人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,只是用非理性的方式做出攻擊。

是的,如果我是被攻擊的那一方,我可以拒絕被對方貼標籤,

然後不理會,等到對方冷靜下來再繼續對談。

可是實際上,產生嫉妒的人可能不是這樣的反應。

產生嫉妒的人會只要看到當事人就無可自抑地陷入那樣的情緒。

我觀察過一對師生的相處,最後這段已經受傷的關係,

在老師的自制(我相信如此,他畢竟還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老師),

並在學生轉而跟隨另外一位老師之後,這種情緒終於終止。

這些情緒其實對於師生雙方都是一種傷害,但是我也佩服當學生的有這樣的心胸,

畢竟,我們傳統上都期待當老師的有比學生更高尚的人格,

雖然就學生最終展現出的格調來說,這位老師也算是達到了教育的目標。= =

 

對話,畢竟需要雙方開口的,如果決定關閉,當然就沒有對話可言了。

我依然相信對話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,

畢竟,特別是在公共議題上,我們必須要取得大部分的人的共識,以眾人的福祉為優先,

不透過對話好像很難達到這一點。

但是,在對話開始之前,可不可以,我們先放下成見,

就像所有辯論賽開始之前,雙方敬禮,握手,

那不只是禮貌,也是一種誠心相信對方可敬可重的表現。

請不要在握手敬禮的時候虛應故事,或是狠狠地互瞪對方。

進行威嚇不是鴿子的手段,而是狼的爭鬥前奏。

如果,你是來解決問題,而不只是來吵架的.....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unicu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